《環境影響評價》教材結合國家環境影響評價全新導則、法律法規、環境標準、產業政策和技術方法,依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總綱》對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主要編制內容的要求而編寫。主要內容包括緒論、環境影響評價法律法規體系、環境影響評價標準體系、前言與總則、工程分析、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環保措施及其技術經濟論證、環境影響經濟損益分析、環境管理與監測計劃、環境影響評價結論、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等。本教材語言精練,理論與實際結合,突出先進性和實用性。 本教材適合作為高等院校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專業師生的教材,也可供從事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人員參考使用。
沈連峰,河南農業大學環境系,副教授,本人2001年畢業于中國礦業大學環境工程專業,后到河南農業大學環境系任教,近年來先后擔任了水污染控制工程、環境工程原理、環境監測、環境影響評價、環境學導論等課程的教學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水污染防治、環境影響評價。在國內外核心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授權專利8項,以主編、副主編和參編出版教材各1部,主持河南省科技攻關項目4項,參與國家自然基金項目3項。除了學校教學研究工作外,還參與大量社會服務工作,近年來編寫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或表100多個,合作污水處理工程項目10多個,作為河南省環保專家庫專家經常參加環保工程治理方案審核及環境影響評價報告評審。
近年來,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推進,環境保護工作在我國日益受到重視,環境影響評價作為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發揮著重要作用。環境影響評價是在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后對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科學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以期促進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從1973年環境影響評價的概念在我國首次提出,到1989年《環境保護法》和1998年《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的頒布,再到2003年《環境影響評價法》的實施和2018年的再次修訂,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逐漸在我國得到重視和推廣。 目前我國大多高等院校環境類專業都開設了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為適應我國環境管理的要求,體現最新環保技術成果,更新環境影響評價教學內容,組織河南農業大學、青島農業大學、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鄭州輕工業大學、太原科技大學、南京林業大學、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鄭州市氣象局和中赟國際工程有限公司等單位的專業教師、環境影響評價從業人員,共同編寫了本書。編寫過程中結合了編者多年講授環境影響評價和從事環境影響評價、評估工作的經驗,參透了各環境要素最新環境法律法規和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參考了眾多教材和技術資料。內容設置上依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總綱》對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編寫要求,突出其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本書可用于高等院校環境類相關專業師生教材,也可作為環境影響評價從業人員參考用書。 參編人員及分工:沈連峰(第7.2.5~7.2.6節,第9章);吳娟(第7.1~7.2.3節);蘇彩麗(第6.1~6.5節,第6.7節);周軍(第3~4章,第7.3節);孫金華(第1章,第8章);烏德(第12章);周震峰(第13章);馬麗(第6.6節,第7.4~7.5.3節,第11.2~11.3節);陳榮平(第7.2.4節);苗蕾(第2章,第6.8節,第7.7節);鄭龍輝(第7.5.4節,第7.6節,第10章);桂新(第5章,第11.1節)。王頊、劉春、劉強、吳眾偉、李小利、李聰、李淑紅、趙兵、趙曉輝等參與了部分章節的校對。全書由沈連峰、吳娟、蘇彩麗統稿。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收集資料不夠全面,編寫時間倉促,教材中難免有遺漏和不妥之處,懇請廣大讀者不吝賜教,以使本教材內容日趨豐富、完善。 編者 2022年7月
第1章緒論1 1.1環境影響評價概念和作用1 1.2環境影響評價類型1 1.2.1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2 1.2.2規劃環境影響評價2 1.2.3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后評價2 1.2.4規劃環境影響跟蹤評價2 1.3環境影響評價文件3 1.4環境影響評價程序3 1.4.1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程序3 1.4.2環境影響評價管理程序3 1.5環境影響評價的內容與方法5 1.6環境影響評價發展歷程5 1.6.1國外環境影響評價發展概況5 1.6.2國內環境影響評價發展概況6 1.7環境影響評價的制度特點9 1.7.1法律強制性9 1.7.2納入基本建設程序9 1.7.3分類管理9 1.7.4分級審批10 1.7.5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職業資格制度10 1.8環境影響評價的法律責任12 1.9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的質量控制12 1.9.1建立內部審核制度12 1.9.2注重附圖和附表的繪制13 第2章環境影響評價法律法規體系14 2.1環境法規的構成14 2.1.1法律14 2.1.2環境保護行政法規16 2.1.3環境保護部門規章16 2.1.4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性規章16 2.1.5環境標準17 2.1.6環境保護國際公約17 2.2環境法規的相互關系17 2.3環境影響評價中的重要法律法規18 2.3.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18 2.3.2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18 2.3.3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19 2.4環境政策19 第3章環境影響評價標準體系20 3.1環境評價標準分類與分級20 3.2環境質量標準21 3.2.1環境空氣質量標準21 3.2.2水環境質量標準23 3.2.3聲環境質量標準26 3.2.4土壤環境質量標準27 3.3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29 3.3.1綜合排放標準29 3.3.2行業排放標準33 3.3.3污染控制標準37 3.4環境監測方法標準38 3.5環境標準樣品標準38 3.6環境基礎標準39 3.7地方環境標準39 3.8國家環境保護行業標準39 第4章前言與總則414.1前言41 4.2總則41 4.2.1編制依據41 4.2.2評價因子與評價標準43 4.2.3評價工作等級與評價重點46 4.2.4評價范圍與環境敏感區52 4.2.5相關規劃及環境功能區劃56 第5章工程分析575.1工程分析概述57 5.1.1工程分析在環評報告書中的任務和作用57 5.1.2工程分析應遵循的技術原則58 5.1.3工程分析與可行性研究報告及工程設計的關系58 5.1.4工程分析的重點58 5.1.5工程分析的階段58 5.2污染型項目工程分析59 5.2.1工程分析的基本要求59 5.2.2工程分析方法59 5.2.3工程分析內容60 5.3生態影響型項目工程分析71 5.3.1生態影響型項目工程分析的基本內容71 5.3.2生態影響型項目工程分析重點71 5.3.3生態影響型項目工程分析的技術要點71 5.4污染源強計算73 5.4.1污染物排放量的計算方法73 5.4.2燃料燃燒過程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估算75 5.4.3工藝尾氣污染源強和排放參數的確定77 5.5清潔生產分析79 5.5.1清潔生產的內容79 5.5.2清潔生產水平分析80 5.5.3清潔生產指標分析82 第6章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84 6.1環境現狀調查的基本要求與方法84 6.2自然環境調查85 6.2.1自然環境調查的基本內容與技術要求85 6.2.2環境保護目標調查內容87 6.3大氣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87 6.3.1大氣污染源調查與分析87 6.3.2大氣環境質量現狀調查與評價89 6.3.3氣象觀測資料調查92 6.4地表水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94 6.4.1調查范圍94 6.4.2調查時間94 6.4.3水文情勢調查95 6.4.4水資源開發利用狀況調查95 6.4.5污染源調查96 6.4.6水質調查98 6.4.7地表水環境質量現狀評價99 6.5地下水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102 6.5.1調查任務102 6.5.2調查方法103 6.5.3調查內容103 6.5.4地下水環境現狀監測109 6.5.5地下水環境現狀評價111 6.6土壤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112 6.6.1土壤學的基本知識112 6.6.2土壤環境現狀調查內容和方法115 6.6.3土壤環境現狀監測118 6.6.4土壤環境質量現狀評價120 6.7聲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121 6.7.1調查內容與調查方法121 6.7.2聲環境評價量的含義和應用122 6.7.3環境噪聲現狀測量125 6.7.4聲環境質量現狀監測的布點要求126 6.7.5聲環境現狀評價126 6.8生態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127 6.8.1總體要求127 6.8.2生態現狀調查內容127 6.8.3調查方法129 6.8.4生態現狀調查要求130 6.8.5陸生維管植物調查130 6.8.6陸生動物調查131 6.8.7水生生物調查131 6.8.8生態現狀評價131 第7章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136 7.1大氣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136 7.1.1大氣環境影響預測方法與內容136 7.1.2大氣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141 7.1.3大氣污染物擴散點源擴散模式143 7.1.4非點源擴散模式153 7.1.5大氣環境影響預測模型中參數的選擇與計算157 7.1.6大氣環境影響評價166 7.2地表水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167 7.2.1水體中污染物的遷移與轉化167 7.2.2預測方法的選擇172 7.2.3預測條件的確定173 7.2.4模型概化176 7.2.5預測模型177 7.2.6地表水環境影響評價182 7.3地下水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183 7.3.1地下水環境影響預測183 7.3.2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185 7.4土壤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185 7.4.1預測評價范圍與因子186 7.4.2預測與評價方法186 7.5聲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188 7.5.1聲環境評價任務與步驟188 7.5.2聲環境影響預測評價189 7.5.3戶外聲傳播的衰減計算190 7.5.4典型行業噪聲預測模型200 7.6固體廢物環境影響評價204 7.6.1固體廢物的分類204 7.6.2固體廢物環境影響評價206 7.7生態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209 7.7.1生態影響預測與評價方法209 7.7.2生態影響預測與評價213 第8章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216 8.1概述216 8.1.1環境風險216 8.1.2環境風險評價217 8.1.3環境風險評價與其他評價的區別217 8.2環境風險評價程序與內容218 8.3環境風險評價方法221 8.3.1環境風險潛勢級別劃分方法221 8.3.2風險識別方法224 8.3.3源項分析方法224 8.3.4事故源強計算方法226 8.3.5環境風險預測方法231 8.3.6環境風險評價233 8.4環境風險管理234 8.4.1環境風險管理目標234 8.4.2環境風險防范措施234 8.4.3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編制要求234 8.5環境風險評價結論與建議235 8.5.1項目危險因素235 8.5.2環境敏感性及事故環境影響235 8.5.3環境風險防范措施和應急預案235 8.5.4環境風險評價結論與建議235 第9章環境保護措施及其技術經濟論證236 9.1大氣污染防治措施236 9.1.1大氣污染物的分類236 9.1.2顆粒物污染防治技術237 9.1.3氣態污染物防治技術237 9.1.4主要氣態污染物的治理工藝239 9.2地表水污染防治措施244 9.2.1地表水污染的分類及污水處理工藝244 9.2.2廢水的物理處理技術245 9.2.3廢水的化學處理技術247 9.2.4廢水的物理化學處理技術248 9.2.5廢水的生物處理技術249 9.2.6污泥的處理處置252 9.3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253 9.3.1地下水污染原因、來源253 9.3.2地下水污染預防措施254 9.3.3地下水污染控制和修復措施255 9.4土壤污染防治與保護措施256 9.4.1土壤污染的主要途徑256 9.4.2土壤污染防治相關法律法規要求256 9.4.3土壤環境污染防治措施257 9.4.4土壤環境生態影響保護措施258 9.5噪聲污染防治措施260 9.5.1噪聲污染防治的基本方法及確定原則260 9.5.2環境噪聲污染防治的工程措施261 9.6固體廢物處理處置措施262 9.6.1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技術262 9.6.2固體廢物的收集和運輸264 9.7生態保護措施265 9.7.1生態保護措施的基本要求及應遵守的原則265 9.7.2生態影響防護措施265 9.7.3生態監理與監測266 9.7.4綠化267 9.7.5生態影響的補償267 9.8環境風險防范措施267 9.8.1環境風險的防范與減緩措施267 9.8.2環境風險事故應急預案268 9.9環保投資和竣工環保驗收269 9.9.1環保投資269 9.9.2竣工環保驗收269 第10章環境影響經濟損益分析271 10.1環境影響的經濟評價概述271 10.1.1環境影響經濟評價的必要性271 10.1.2建設項目環境影響經濟損益分析271 10.2環境經濟評價方法272 10.2.1環境價值272 10.2.2環境價值評估方法272 10.3費用效益分析272 10.3.1費用效益分析與財務分析的差別273 10.3.2費用效益分析的步驟273 10.3.3環境影響經濟損益分析的步驟274 第11章環境管理與監測計劃276 11.1環境管理276 11.1.1環境管理的目的276 11.1.2環境管理的必要性276 11.1.3環境管理機構及職責277 11.1.4環境管理制度277 11.2環境監測計劃280 11.2.1施工期環境監測計劃281 11.2.2運行期環境監測計劃281 11.2.3退役環境監測計劃282 11.2.4應急監測計劃283 11.3污染物排放管理要求284 11.3.1污染物排放管理的依據284 11.3.2排污口管理287 11.3.3環境信息公開287 第12章環境影響評價結論289 12.1評價結論編制要求289 12.2評價結論編制內容289 12.3評價結論專題小結與建議289 第13章規劃環境影響評價293 13.1基本概念293 13.2評價原則和方法294 13.2.1評價目的294 13.2.2評價原則294 13.2.3評價范圍294 13.2.4評價流程294 13.2.5評價方法296 13.3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內容296 13.3.1規劃分析296 13.3.2現狀調查與評價297 13.3.3環境影響識別與評價指標體系構建299 13.3.4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300 13.3.5規劃方案綜合論證和優化調整建議301 13.3.6環境影響減緩對策和措施303 13.3.7規劃所包含建設項目環評要求304 13.3.8環境影響跟蹤評價計劃304 13.3.9公眾參與和會商意見處理304 13.3.10評價結論304 13.4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編制要求305 13.4.1環境影響報告書的主要內容305 13.4.2環境影響報告書中圖件的要求306 13.4.3規劃環境影響篇章(或說明)的主要內容307 思考題308 參考文獻309
ISBN:978-7-122-44061-7
語種:漢文
開本:16
出版時間:2025-01-01
裝幀:平
頁數:309